四象空间,四象空间设计

ysladmin 7 0

“立象以尽意”是怎样的艺术理论?

立象以尽意,是怎么办恶艺术理论?

回答这个问题,其它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唯独群经之首《易经》可以很好地说的这个问题。

据《易经》确切叙述:“太极分,两仪(—阳爻,——阴爻)成,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东南西北,四方位)以立,八卦既成,乾坤定位。

四象空间,四象空间设计-第1张图片-求稳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后!再由八“经卦”相重,得出八八/六十四卦,卦象重演确立完备:“天地自然万物囊括(六十四卦)之中,应有尽有,无所不涵”,《易经》可谓就是一部,自然法典,其中囊括信息完全备至。

至于“立象取意”的艺术,也就是:“据所立卦象,进行推理释义,实为神奇无比”。即!可以根据所立卦象,依象理能够准确推断出所需的各种信息,这就是“立象尽意”,唯《易经》可充当解释。

“立象以尽意”,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

四象空间,四象空间设计-第2张图片-求稳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古人绘画尚意,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立意”是求理足,虽无常法但有常理,故画面“气骨”、“神韵”并存。

绘画在发展过程中,“意”增加了另一种含义,那就是造型的随意性。

四象空间,四象空间设计-第3张图片-求稳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意境”是中国画传统的美学观念,它的要求是“似”与“不似”之间。

李可染先生讲:“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意境是情理形神的融合,是审美情感与自然精神的和谐统一。

画外有画,弦外有音,才能陶冶于人,使人浮想联翩。

这也许是“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真谛!


立象以尽意是《易传》的哲学、美学观点.意谓圣人用确立《易》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象”与“意”的联系。“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对于“意”的表现,应注意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系辞》下)《易传》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象”与“意”的关系,强调艺术形象对于作者情意的表现作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后代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从这一命题出发,进一步阐明“象”与“意”之间的相互引发、相互作用,注重外物形象同诗人情意的结合,创造出“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丰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表现的理论。

在当代艺术上讲即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的艺术表达。形象思维又可以称意象思维。别林斯基给艺术或诗“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的思维”、“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用形象显示的思维”下定义误译而来。形象是客观的供审美鉴赏的具体作品解释,任何一个客观具体事物的形象都是经过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进而产生知觉,然后在脑细胞屏幕上留下记忆表象,成为思维材料。然后不断分解、重组、联合,再经过艺术想象升华从而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比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不断演化。中国传统画家中立象尽意的杰出代表是八大山人(朱耷)、石壶(陈子庄)。


立象以尽意

立象以尽意是哲学、美学观点.意谓圣人用确立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象”与“意”的联系。“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象”对于“意”的表现。

在中国美学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象”与“意”的关系,强调艺术形象对于作者情意的表现作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后代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从这一命题出发,进一步阐明“象”与“意”之间的相互引发、相互作用,注重外物形象同诗人情意的结合,创造出“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丰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表现的理论。

图片摄影高陆甲


通过立象来尽意,补救言之不足。

综其要点有二:

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

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一张纸经过若干次折叠后,是不是就能从我们的宏观“视界”中消失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澄清一下概念:

宏观世界,并不仅仅是指我们能否眼见,身触,有感的世界,而是一个以具象化的状态依止宏观世界生态体系呈现,存在,运动着的世界。换言之,宏观世界里的物质都是依止着适配宏观生态体系自运行规律而存在的。

其二,微观世界,有着微观世界自运行的体系规律,宏观体系与微观体系的自运行规律是不一样的。至于如何的不一样,这需要另做详细说明,在此就不做赘述了。

其三,你所说的这个现象,不过是宏观世界的物质更微小化了而已,无论它多么的微小,它也是依止着宏观生态体系的规律存在着。其四,至于你所说的宏观“视界”,那也是一个因人而异,因其宏观生态体系的适配条件而异的现象,依然没有逃脱或离开宏观生态体系,依然遵循着宏观生态体系的自运行规律存在和运动着。

其五:不同的生态体系有着不同的自运行规律宏观生态体系的物质是不可能跳跃到微观生态体系的。因为宏观体系本身就蕴含着微观体系,它们是一个完整体系而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独立体系。

标签: 四象空间